馄饨是中国民间传统面食之一,用薄面皮包馅儿,通常为煮熟后带汤食用。源于中国北方。
过去老北京有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的说法。相传汉朝时,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,百姓不得安宁。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,十分凶残。百姓对其恨之入骨,于是用肉馅包成“馄饨”恨以食之,并求平息战乱,能过上太平日子。因当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天,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。
馄饨以馄饨和水饺来比较的话,馄饨皮为长约8厘米的正方形,或顶边长约8厘米,底边长约7厘米的圆形。
老上海馄饨皮较薄,煮熟后有透明感。亦因此薄厚之别,等量的馄饨与水饺入沸水中煮,煮熟馄饨费时较短,煮水饺过程中另需加入3次凉水,经历所谓“三沉三浮”方可保证煮熟。
馄饨重汤料,而水饺重蘸料。中华舌尖上的美食。